實現成果與生產力的轉化
記者:當前我國乙醇產業的生產設備和相關工藝技術是否已經成熟,生產效率和成本如何?
汪燮卿:我國前些年主要是集中在糧食的乙醇生產上,積累了較多經驗。這幾年開始重點發展非糧乙醇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玉米秸稈、木薯、甜高粱和甘蔗渣等方面,由于起步晚,所以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像我國現在也有自己的一套秸稈的乙醇生產技術。丹麥的生物技術公司Novozymes已將玉米秸稈纖維轉化成糖所用的酶制劑的成本降低了30%。實驗室價格已經達到每加侖10~18美分,該技術的突破為玉米秸稈纖維素乙醇的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帶來了希望。
燃料乙醇能否得到廣泛使用,成本價格是關鍵。國外以淀粉為原料生產乙醇的成本很低,而目前中國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仍然偏高,在節能、工藝水平、自動化、綜合利用等方面均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如何降低原料成本與生產消耗已成為燃料乙醇能否順利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高度重視燃料乙醇研究。2006年3月,全國首家以尋找石油替代產品為目標的新型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成立,首先要做到原料的數量和品種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與化工部門密切配合,提出相應的工藝和技術,逐步形成完整的燃料乙醇產業研發體系。
國家主管部門制定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車用乙醇汽油“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重點支持用木薯、甜高粱、秸稈等非糧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目前,不少國家以相關原料生產乙醇的技術已較為成熟完備,中國應在自主創新的同時,注重引進與再創新。
記者:那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這個難題、盡快實現相關工藝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跟進?
汪燮卿:技術的引進,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先進國家、先進公司的合作來實現。另一方面,國家應該加大科研投入,盡量實現成果和生產力的轉化。在試驗階段,可以多人多個方向的大膽假設研究,在優選求證后,應該把分散的科研力量都集中起來,進行重點攻關,這樣就較容易出好的成果。當前科研項目立項多,科研分散厲害,較嚴重影響了科研的效果和深度。
現在以燃料乙醇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一個發展方向,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進行更大膽地投入和嘗試,但在推廣和規;瘧玫臅r候,則要很小心,進行全面考量和論證。對于全生命周期的監測,要看能量投入和產出是否平衡。要特別強調對技術、經濟、生態環境,包括水資源等統一考慮,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到科學、可持續發展。
最近,歐盟出臺了較嚴格的生物燃料系列標準,規定只有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低于化石燃料至少35%的生物燃料才能獲得認證,從而進入歐盟市場并得到政府的財政補助。歐盟這種通盤考慮、嚴格論證的做法就很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