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為了石油?中俄面臨“敘利亞困境”?
利比亞模式正被一步步地復制,并且看上去是在以加速度的方式進行。就在昨天,敘利亞反對派宣布成立“國家過渡委員會”——利比亞反政府武裝在班加西的機構就是這個名字;同一天,示威、死亡、兵變繼續糾纏敘利亞,西方記者從利比亞給《環球時報》記者發郵件稱,他們已在準備移師敘利亞的鄰國黎巴嫩,而今年初利比亞戰爭前十幾天《環球時報》記者收到的是他們要去班加西的消息。大局已定的利比亞逐漸退居二線,沒有卡扎菲做擋箭牌的敘利亞完全暴露在西方輿論的聚光燈下。《華盛頓郵報》29日說,敘利亞示威者已經在呼吁北約介入,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敦促政府:既然勢必迎來一個“后巴沙爾時代”,為何不主動塑造這個過程?利比亞模式同樣被復制的可能還有: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再次面對“中立政策困境”——在利比亞戰爭中,這些國家因對反對派冷淡而被不少西方媒體列在“輸家”一欄。
西方媒體涌動好戰言論
敘利亞正越來越像一片同時遭受多方蠶食的樹葉。29日,敘反對派在土耳其宣布成立“國家過渡委員會”,推動廢黜巴沙爾;同一天,敘利亞繼續出現示威和死傷;土耳其總統所說的“已對大馬士革政府失去信心”被德國《明鏡》周刊解讀為“土耳其預言巴沙爾政權結束”。敘利亞28日和29日接連兩天出現的軍隊叛變更被視為政府危機加劇的新跡象,其中首都大馬士革附近的兵變尤其引發聯想。阿拉伯新聞網說,忠于巴沙爾的部隊28日晚在大馬士革附近同叛變的軍隊發生交戰,因為后者拒絕向示威者開火。報道強調,“這是媒體上第一次出現首都軍隊叛變事件。而首都附近駐扎的都是巴沙爾的核心部隊。”
29日,《環球時報》記者收到西方幾家主流媒體在利比亞記者的郵件,郵件內容出奇的一致:利比亞戰事很快將結束,但他們不會回國,而是準備移師開羅和黎巴嫩,因為“敘利亞和利比亞的情況會差不多”,西方對敘利亞的干預“會很快”。這些郵件讓記者產生恍惚之感:今年初,利比亞戰爭開始前十幾天,記者收到類似郵件,當時幾名西方記者說準備去班加西。
美國《洛杉磯時報》28日強調,“是大炮和空襲,而不是布告與和平示威,將卡扎菲趕出了他的堡壘”。文章引述約旦大學學者馬薩里的話說,阿拉伯人民認為今年底之前,會有4個或5個領導人被推翻。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專家艾德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說,的黎波里局勢的戲劇性變化,正被那些渴望推翻其他專制政權的人抓住大做文章。再加上敘利亞局勢不穩,眼下西方很可能產生一種妄自尊大的危險心態。伊朗PRESSTV29日引述敘利亞問題專家塔勒布的話說,美國在伊拉克培訓了數百名武裝人員,將這些人派遣到敘利亞攪起動蕩。
北約應該干預敘利亞嗎?CNN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2萬多人的投票中,68%的人認為“應該”,29%的人認為“不應該”,視情況而定的約3%。《洛杉磯時報》29日稱,利比亞反對派成功推翻其獨裁者,這激起了敘利亞反對派呼吁武裝造反和北約干涉的聲音。一些活動分子認為,單是和平抗議不足以推翻一個開槍、動用坦克和火炮鎮壓反對派、殺死2000多人、關押數萬人的政府。美國合眾社列出了敘利亞示威者的一個標語:“求您了,北約幫幫我們吧!”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28日刊登評論文章質問說:毫無疑問,以色列必須跟后巴沙爾的敘利亞打交道,那為什么不從現在開始呢?文章還說,以色列不是美國,美國有數千英里的海洋做緩沖;以色列也不是歐洲,歐洲在伊朗導彈射程之內,但仍可選擇游離于中東政治之外,以色列卻不能。
埃及“華夫脫”網站29日報道說,西方輿論對敘利亞的報道迫不及待,甚至充滿快感。不過,他們還給不出軍事干預敘利亞的時間表,因為西方還在消化利比亞,需要時間。俄羅斯《戰爭與和平》雜志28日稱,西方對敘利亞立場日益強硬,9月可能會對敘施加更加咄咄逼人的壓力,不排除軍事打擊的可能。在北約壓制敘利亞防空系統后,土耳其可能以保護平民為由占領敘利亞北部地區。如敘軍反擊,北約將為土軍提供空中支持。同時北約通過土耳其和伊拉克向敘反對派提供武器裝備。預計巴沙爾政府在2-3個月內就會倒臺。
在敘利亞,《環球時報》記者感到了局勢的緊張,無論白天還是晚上,軍方的直升機不時會在首都上空出現。政府在動用所有能想象的手段避免首都出現動蕩:大馬士革近日事實上處于“封城”狀態,距首都20公里處設置了多處檢查站,所有進出大馬士革的人都須接受檢查,對來自示威活動激烈的德拉城的人,除了軍人和學生都不許入城;敘利亞政府還給首都所有“推特”用戶發短信,要求他們別理會鼓動上街示威的網上聲音;29日,敘利亞內政部禁止民眾在節日期間燃放煙花爆竹,聲稱出于安全考慮,但有分析說煙花爆竹聲與槍聲相近,容易刺激謠言和騷動。大馬士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警察局、移民局等許多官方機構的辦公室,都貼上了類似的漫畫:美國、以色列被畫成大鬼,BBC、半島電視臺等一些媒體被畫成小鬼,而敘利亞是一名堅貞的戰士或和平鴿,正遭受大鬼和小鬼的攻擊。
敘利亞官方媒體上,譴責外國勢力陰謀顛覆該國政府的報道幾乎每天都有。不過,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輿論中悄悄出現另一種趨勢。沙特頗具影響的媒體集團中東廣播公司28日發表聲明,停止播放黎巴嫩明星主持人庫達西主持的節目,庫達西是阿拉伯世界最知名的主持人之一。阿拉伯電視臺說,今年7月,庫達西聲稱反對巴沙爾政府的示威“是外國陰謀”,“阿拉伯之春”在阿拉伯世界播下了混亂的種子,這種言論在阿拉伯社交網絡上遭到攻擊,他被列在“羞恥名單”之上。伊朗PRESSTV29日報道說,不光是美國、以色列和英國在秘密活動,沙特和卡塔爾也在試圖將敘利亞與其支持者真主黨、哈馬斯和伊朗剝離開來。CNN說,敘利亞的中東盟友,包括真主黨和伊朗都在要求敘利亞改革。
《華盛頓郵報》29日刊文擔憂敘利亞的生化武器,稱敘利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展生化武器,試圖對其南部強鄰以色列形成威懾。而10年前,一些武器專家已經認為敘利亞的生化武器庫存“可能是世界第一”。
中俄再次面臨政策困境?
“國際挑釁陣營”,這是美國《赫芬頓郵報》發明的一個詞,用來指俄羅斯、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在利比亞和敘利亞問題上不同西方合作的國家。就在29日,日本《外交家》網站刊登了“中國在敘利亞”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分析中國在敘利亞的利益以及面對西方干預敘利亞中國如何考慮和應對。同一天的阿聯酋《國民報》刊文說,“俄羅斯在阿拉伯之春中站在了錯誤的一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道爾西在《中東郵報》上撰文說,利比亞叛軍奪取政權,讓中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多國陷入尷尬,這些國家最初都反對外國軍事干預利比亞。文章稱,中俄可以悄悄同敘利亞的示威者建立關系,以避免當巴沙爾被逼下臺后出現類似利比亞的一幕,而美歐推動聯合國制裁敘利亞給中俄等國提供了新的機會。為此,中俄將不得不以中期而非短期為標準來確定自己的利益,擊敗各自內部流傳的陰謀論——認為西方大國在利用阿拉伯革命在中俄“后院”推動類似事件。
阿聯酋《國民報》28日稱,中國面臨一個新的現實,那就是“不能總保持中立”。文章稱,專家預測,若敘利亞反總統的抗議活動加劇,中國將隨時準備接受看似可能上臺的任何新政權,盡管其與大馬士革關系密切。
俄羅斯《側面》雜志寫道,俄羅斯開始計算它在利比亞的政治經濟損失,這場反思甚至在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槍、火箭炮和手榴彈震耳欲聾的聲音平息之前就開始了。俄羅斯科學院專家艾薩耶夫說,不管后卡扎菲時代誰在利比亞掌權,都很難忘記俄羅斯對聯合國在利比亞設禁飛區問題上投的是棄權票。俄新社說,俄羅斯一直試圖同時接觸卡扎菲和反對派,但此舉在俄國內招致批評,許多人呼吁“幫助俄羅斯的傳統盟友”、“跟北約斷絕關系”、“派出戰艦”,還有人說,“美國人是在為歷史復仇”,“都是為了石油”。但理性的政治家應有更高的歷史視野,正確處理大眾的觀點。文章稱,在希臘,多數大眾反對北約、反對美國,但希臘政治層在某種程度上避免陷入追隨大眾恐懼癥的陷阱。為何俄羅斯政治家做不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