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關油砂對環境影響的爭論甚囂塵上,但它正被證明是能源安全的一個主要貢獻者。雖然很容易想當然地以為美國的大多數石油進口都來自中東,但迄今最大的一份相當于總量的近1/4實際上來自加拿大。加拿大向美國出口的石油多半是由油砂制成的,而這一份額將在今后若干年急劇增長。
位于半球石油軸線另一端的是巴西。當巴西在上世紀70年代從蔗糖中提煉乙醇時,它抱定了巴西不產石油這一想法。而結果證明,巴西石油儲量相當豐富。該國僅自2000年以來新增的產油量就相當于全部乙醇產量的1.5倍以上。
在上一個十年的中期,技術領域的新突破使巴西在其南部海岸發現并開采了數量驚人的石油資源。而在那以前,這些資源一直埋藏在一條一英里(約合1.6公里)厚的鹽帶下。
對巴西而言,開采這些“鹽下油”資源是項巨大的技術、政治和后勤挑戰,并且必須投入巨額資本。但是,如果開采以不錯的速度推進,巴西到2020年時就有可能日產500萬桶原油,大約相當于委內瑞拉現產量的兩倍,相當于沙特阿拉伯現產量的一半以上。那樣的話,巴西將取代委內瑞拉,成為拉美石油的源泉,并且可能成為美國進口石油的一個主要來源。
第三個主要的供應新形勢就出現在美國:用頁巖氣技術從致密巖石中提取石油。第一個案例在北達科他州。就在8年前,位于地面數英里以下的一個名為“巴肯”的巖層還只能每天生產少得可憐的1萬桶石油。如今,它已經日產近50萬桶石油。
美國的其他地方也有了類似的成果,包括得克薩斯州南部和西部地區。總而言之,致密砂巖油的產量增長很快。2000年時,美國的總產量還僅為每天20萬桶。而到2020年前后,產量可能會達到每天300萬桶相當于美國日產原油總量的1/3。
重繪能源前景
這三種新趨勢加在一起,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的原油生產面貌。西半球將仍然需要世界其他地方的供應,但肯定遠遠少于僅僅幾年前所預測的不斷增加的需求量。
中東和西非地區原本輸往西方的原油將轉而越來越多地輸往東方輸往蓬勃發展的亞洲新興市場。那些市場將亟需額外的供應。中國目前的原油消費量相當于美國的一半,而它可能在本世紀20年代初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所有這—切都預示著地緣政治的一個重要轉變,即亞洲經濟體將越來越依賴中東石油供應的穩定。它還引出了一個有關未來幾年的十分重要的問題:大國之間將怎樣分擔對波斯灣穩定所負有的責任呢?
對美國而言,這些新的供應源以此前沒有想到的方式加強了能源安全。世界上只有一個石油市場,因此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仍將受到市場混亂的影響,而對世界經濟來講,波斯灣石油資源的巨大儲量將繼續使該地區具有戰略重要性。但是,美國周邊的新資源將使我們的供應系統更有彈性。對西半球而言,這一轉變意味著,更多的石油將呈現南北流動,而不是東西流動。所有這-都證明,技術創新正在重繪世界石油版圖并重新勾勒我們的能源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