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威全球石油網16日訊 (記者 楊慧 薛菊玲)最新消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承擔的研究課題《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09年9月16日正式發布。本次研究活動針對氣候變暖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為前提展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減緩氣候變暖、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主要措施。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正沿著“經濟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穩步前進,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不僅事關本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直接影響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趨勢。
根據這次研究報告,在一定條件下,中國有可能實現經濟社會與能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可能探尋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能源發展道路,主要研究結論和發現包括:
中國要實現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50年能源需求總量和碳排放將可能成倍增長,其中工業部門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速2035年后將逐漸減緩,建筑物和交通部門將逐漸成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長的主要貢獻者。
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即將經歷三個歷史性的階段,分別是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長期階段(目前-2020年)、能源多元發展初具規模階段(2021年-2035年)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關鍵階段(2036年-2050年)。
研究報告指出,根據IPAC模型組以前的中長期情景研究,設計了四個情景來探討中國的低碳發展道路。分別為:基準情景、節能情景、低碳情景、強化低碳情景。如果2050年中國人口控制在15億之內,能源消費量分別達到77億噸標煤、67億噸標煤、57億噸標煤以及50億噸標煤以下。根據課題負責人戴彥德先生,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在發布會上補充,如果條件具備 ,很有可能2050年中國能源消費量會在60億噸標煤左右。同時指出,是否能達到上述目標取決與企業和個人的能源消耗模式,希望全社會改變高碳的消費慣性,培養低碳意識。
研究報告預測,中國的能源供應向煤炭、油氣、新能源發展,2050年成為“三足鼎立”,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各占三分之一。
本次研究課題,由美國能源基金會(EF)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WWF)共同資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十幾個研究單位共同參與。
在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先生、原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毛如柏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馮飛部長,國家發改委原能源局巡視員白榮春先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行動項目主任楊富強先生、能源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齊曄先生作為嘉賓出席了本次報告發布會,并針對各自領域給出評論。
其他主要研究結論和發現:
如果不采取特別強化的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中國要實現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50年能源需求總量和碳排放將成倍增長...
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屆時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將發生重大變化...
選擇合理的消費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大力推進技術進步、發展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是中國實現低碳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實現中國的低碳能源發展道路,各類節能減排途徑齊頭并進,關鍵部門要重點突破,推進技術進步、發展低碳技術是節能減排的根本保障...
如果大力發展低碳無碳能源,顯著提高能效水平,化石燃料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之前達到峰值,之后碳排放進入緩慢增長期...
能源供應走多元化道路是推動能源低碳發展的根本要求,對減緩石油對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而言,大力發展燃料替代將是影響未來石油需求,特別是交通用油的重要因素...
中國存在走低碳能源發展道路的可能性,但取決與未來新一代能源技術研發狀況及融資保證問題...
中國能否創造一條低碳發展道路尚面臨諸多挑戰和難度,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和理解...
要實現全球溫升控制目標,發達國家必須承諾深度減排,并作出重大努力,發展中國家才有可能獲得騰挪的時間和空間,積聚實力...
更多照片和嘉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