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地震技術的實踐與未來(下)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10-26 中國鉆井網 關注度:0]
摘要:2.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面臨的挑戰
近幾年來開展了大量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試驗和方法研究,在采集方面開展了連續空間采樣,高密度地震技術面臨挑戰。高密度地震技術優勢明顯,應用后見到的效果較好,但是成本較高、應用對象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2.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面臨的挑戰
近幾年來開展了大量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試驗和方法研究,在采集方面開展了連續空間采樣,高密度地震技術面臨挑戰。高密度地震技術優勢明顯,應用后見到的效果較好,但是成本較高、應用對象還需要進一步分析,高密度地震技術真正工業化應用還面臨著以下四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技術路線選擇問題。目前國際流行的兩種高密度地震采集技術各有優勢,從應用情況看小道間距高成像道密度(HD3D、Eye-D)技術要求采集儀器上萬道,與現有設備兼容,適合各類地表條件,高覆蓋、高成像道密度對成像貢獻突出,但是嚴格意義上的小道間距采集不具備提高信噪比和增強弱信號的能力。單點高密度技術(Q-land)野外采用數字單只檢波器,子線采集、室內組合具有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能力。但相關的專利數字組合技術制約了Q-land技術在中國推廣使用。
二是技術發展策略問題。高密度地震三維壓噪、高精度靜校正、分方位角資料處理、各向異性處理等技術還不完善,需要制定全面、詳細的技術發展策略,加大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力度。
三是適應條件分析不夠。開展的小道間距高成像道密度地震在不同地震地質條件下效果各異。高密度三維地震在提高東部地區地震資料分辨率、提高西部地區地震資料信噪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目的層深度都局限在3000m以內。
四是經濟技術可行性問題。由于道密度和炮密度的增加,使得地震成本明顯提高。技術應用時需進一步分析地質目標與經濟投入的匹配關系,控制成本,選擇具體實施方案。
3.高密度地震技術發展思路
中國陸上高密度地震勘探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技術有效性,優選實施地點,開展小道間距高成像道密度采集、處理、解釋技術應用研究,開展單點高密度地震可行性研究和先導性試驗,力爭在2011年前初步形成適合于試驗區的、經濟可行的高密度地震技術,并可向同類地區推廣,在2016年前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勘探開發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
在技術應用領域選擇方面,在現有技術儲備基礎上,考慮在地層埋藏比較淺、對分辨率要求又比較高的地區和在富油氣凹陷(區帶)油氣藏評價、開發項目中開展小道間距高成像道密度地震勘探,提高空間分辨率,進而提高薄層、小斷層識別能力,提高儲集層預測精度,建立精細油藏模型,為油藏評價與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在技術發展方向方面,在“充分、均勻、對稱、連續”采樣原則指導下,繼續完善推廣小道間距高成像道密度地震技術,在評價開發項目中推廣應用,開展單點高密度地震可行性研究和先導性試驗。
根據中國油氣藏特點和二次開發對更加精細的油氣藏描述的需求,要發展具有中國石油特色的高密度地震技術,從疊前處理出發制定采集、處理的系統方案。采集上,針對提高資料信噪比矛盾突出的重點難點地區,開展野外壓噪、高效可控震源激發、海量數據管理等技術研究。開展單點接收室內組合先導試驗,研究單點高密度地震技術在中國石油的技術適應性和經濟可行性;處理上,開展三維壓噪、高精度靜校正、分方位角資料處理、各向異性處理研究,提高薄儲集層識別精度和非均質儲集層描述精度,進而提高油藏描述精度;解釋上,轉變思路,以油藏工程師為核心,融合物探、測井、開發地質、鉆井工程等相關專業,形成面向油氣藏的一體化集成技術。
高密度空間采樣是面對復雜地質目標進行精細勘探和油藏精細描述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中國復雜多變的近地表條件正需要高密度地震技術來克服近地表高差、速度的影響,獲得具有較高信噪比的地震數據。在現有裝備條件下,縮小野外接收道間距,提高空間采樣密度,適當開展室內組合研究,開展小面元資料處理,是高密度地震勘探的現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