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一輪的核危機,伊朗可能受到更加嚴重的經濟制裁,而制裁的加重,可能波及中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11月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迄今為止措辭最嚴厲的伊朗核問題報告,稱有可靠證據表明伊朗試圖把巴基斯坦的核彈頭改裝到自有的“流星3號”(Shahab-3)導彈上,距生產核武器僅剩一步之遙。與之前報告相比,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問題的立場有了顛覆性的轉變,由中立變為“倒伊”。對此,國際社會強烈反應,美國和以色列更是傳出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空中打擊的聲音,而伊朗則拒絕認同報告內容,譴責報告出系于“政治目的”的“偽造”,中東局勢驟然緊張。
伊朗是中東軍事大國,擁有大規模數量不確定的常規火炮和彈道導彈,足以威懾任何“先發制人”式的空中打擊。與利比亞不同,伊朗軍事掩體分散且隱蔽,有消息稱伊朗已將核濃縮設施緊急轉移到山區腹地,打擊難度極大。
美國不會動武
盡管以色列認為伊朗發展鈾濃縮項目的最終目標是擁有核爆武器,但目前仍不能百分百確定伊朗已擁有核彈頭,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也只是認為伊朗逼近核門檻。考慮到伊朗的反擊能力和空中打擊的復雜程度,若無美國的背后支持,以色列單獨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空中打擊可能性極小,因此,問題的焦點在于美國的態度。縱觀當前中東局勢,美國不會貿然動武。
首先,若對伊開戰,美國難以抽身中東。撤出中東是美國的既定政策,希拉里10月份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撰文稱“美國未來取決于亞洲而不是中東”,未來十年會把重心轉向亞太地區。伊朗“泥石2號”(Sajjil-2)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的打擊半徑為2200公里,一旦開戰,可鎖定中東區域內的美軍和以軍,在遭受空中打擊前,伊朗移動發射裝置不難對敵對目標實施攻擊。美國除在伊拉克有駐軍和50處大型軍事基地外,在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沙特、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和巴林野有1萬多駐軍,一旦戰爭開始,這些軍事基地會成為伊朗軍事核心力量伊朗革命衛隊的打擊目標。屆時,美國會再陷泥潭,難以抽身。
其次,伊朗封鎖海灣將引發國際石油危機。伊朗扼守波斯灣出口霍爾木茲海峽,在海灣水域有著綿長的海岸線,地緣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伊朗在世界油氣供應大國,
石油儲量和產量遠高于利比亞,伊朗油氣供應的中斷,對國際能源市場影響不可小覷。更為重要的是,在遭受打擊后,伊朗革命衛隊可以以游擊戰形式對海灣產油國的運輸油輪實施襲擊,通過放置水雷、發射反艦艇導彈不難將油輪和商船打沉,心理威懾作用極大。海灣石油出口占到世界石油供應量的40%,一旦咽喉水道封死,會對國際能源市場造成巨大沖擊。
伊朗石油當美國和歐洲專注于全球金融危機時,石
油價格飆漲將會使歐美經濟復蘇釜底抽薪,西方恐難以承受。
可見,當前直接對伊朗實施空中打擊并非美國的最優選擇。對伊朗進行威懾、施壓只是美以迫伊朗就范,和平解決核危機一種手段。由于伊朗決策體制的不透明性和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在伊朗實質性地停止核武器研發之前,網絡打擊、經濟制裁將是美國重點采用的兩個策略組合。
經濟制裁波及石油
第一個策略選擇是加強網絡攻擊。自2009年年底以來,伊朗核設施屢遭來自國外的網絡攻擊。去年伊朗納坦茲(Natanz)鈾濃縮實驗室遭到一種名為“震網”(Stuxnet)的蠕蟲病毒攻擊。“震網”可隱蔽地利用無人知曉的安全漏洞,對攻擊目標極具殺傷力。雖然納坦茲核實驗室是封閉的內網系統、不與外界網絡聯通,但“震網”可先感染第三方系統,比如一個可靠的供應商,來間接植入木馬蠕蟲,而供應商對此并不知曉。當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移動存儲設備或外接設備時,蠕蟲病毒便趁虛而入。
俄羅斯卡巴斯基(Kaspersky)實驗室稱已在伊朗發現“震網”蠕蟲的升級版本“毒丘”(Duqu),這種病毒可利用“Microsoft Word08-067”漏洞發起攻擊,比“震網”更強大。卡巴斯基首席安全專家亞歷山大·高斯特夫(Alexander Gostev)稱“毒丘”蠕蟲是為了對某個針對性目標進行攻擊的惡意程序。在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中,率先采用網絡攻擊,是美以延遲伊朗鈾濃縮進程、爭取時間,最終消除伊朗核威脅的有效手段。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