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震源方位如何,方位角疊前深度偏移都會發現斷裂。三維縱波(P-P)反射地震技術是確定構造背景、目標深度、鉆井路徑和斷層的最好選擇。該三維P-P 全方位反射地震可以提供應力場水平應力中的更多信息——當地最大水平應力的方位角和水平應力的不平等以及次表層中裂縫開啟的垂直定向排列——確定一組垂直定向排列裂縫的裂縫方位和相對斷裂密度。全方位三維地震通常指的是,一個平方接收嵌塊體與一個狹長地震檢波器接收嵌塊體相對照的使用,因此,相當于目標深度的偏移可以被360°的炮檢方位記錄。
測量應力場
在縱波時距中這些方位變化首先定量計算為方位正常時差速度,然后定量計算為方位層速度(VINTaz)。方位層速度(VINTaz)定量評估油藏描述非常適宜。遠偏移定義為從源到接收器的距離,其必須約等于目標深度,以便于充分使用這種技術。這些遠偏移,以30°到45°的范圍移動,對震源到檢波器方向中的有效水平應力非常敏感。最快的時距與最大水平應力平行,最慢的時距與最小水平應力平行。
實驗室測量已經表明,隨著水平應力增加,應力增加方向中的縱波速度也會增加。對橫波來說,隨著應力的增加,縱波的波向或粒子運動也有一個增加的速度。因此,現場地應力既影響時距和振幅,振幅是由邊界阻抗(密度與速度的乘積)的對比支配。
速度層在一個間隔相當統一的巖性上最好計算,以間隔頂部和底部的反射為邊界。大約40毫秒到50毫秒的雙向時距對層速度保持極其穩定是已足夠的厚。當間隔厚度減小,層速度會變得不穩定。相等的水平應力在這樣的間隔將會導致層速度沒有任何方位變化;不規則的水平應力將促使層速度發生方位變化。與均勻礦物和巖石孔隙度的低破裂壓力相關的最小水平應力的降低,是與最小層速度的降低有關系。因此,如果想得到一個低破裂壓力和形成一個復雜裂縫網的壓裂作業,那么需要最小水平應力和相等水平應力。
發現裂縫
Rich和Ammerman(2010)闡述一個案例,微地震測量在壓裂作業過程中顯示了一個廣泛復雜的裂縫網,這時那些壓裂段處于層速度中小方位變化所在的區域。此外,正是那些壓裂段使得破裂壓力處理了帶來更好的生產曲線。
層速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埋藏深度、礦物學(巖性)、孔隙度和孔隙充填和現場應力。其中,這在目標區上,每一種影響因素在三維測量中必須得到徹底探究。
如果有一組垂直排列的裂縫,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都在方位上受影響。尋找自然裂縫的最好位置是在振幅中,尤其是隨偏移和方位變化的振幅變化。地震數據中方位各向異性是由非均勻水平應力或者垂直排列裂縫引起的。通過采集正確的校準數據和方位地震,區分非均勻水平應力和垂直排列裂縫,是地震行業的最前沿目標之一。
曲率(正曲率、負曲率等)與方位層速度可以了解巖石是否存在擴展或壓縮以及中性層的位置(這里的巖石沒有擴展也沒有壓縮)。
屬性反演、Lambda-Rho和Mu-Rho,通常用于評價研究中單元的脆性。Joel Starr (2011)表示,根據那些屬性反演,泊松比(Poisson's ratio)如何用于評估應力梯度屬性。這個屬性與閉合應力有關,一般認為相當于最小水平應力。這項技術可以擴展到方位縱波地震領域,其中,在慢的 VINT方位中的振幅是通過反演和泊松比計算獲得的。
收集必要的數據
不同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地質歷史、巖性等,因此,上述斷言必須針對一個公司自身的相關數據庫進行測試,這個數據庫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重要目標區域中的多臂井徑測井。一般來說,這些由工程師來操作,評估鉆孔形成,確保適當體積的泥漿被使用。在這些鉆井記錄中,當顯示井眼為橢圓形狀時,顯示了局部現場水平應力場,這是由于符合標準的方位是最大水平應力方位。重要的目標區域主要指的是目標區以上、目標區和目標區以下(可能)。令人關注的是整個三維測量和目標區域中縱向和橫向應力場的變化。
二是三維方位縱波(P-P)地震或者三維三分量(3-D 3-C)方位地震(由于層速度和振幅中方位變化所要處理的縱波和橫波)。根據美國Marcellus頁巖(Bell et al., 2012)的一個案例,由于方位各向異性,三維三分量數據別采集、處理和評估。這項研究結果解釋對總體的現場應力,自然垂直排列的裂縫和兩個主要裂縫組(J1和J2)的證據非常敏感。
三是微震和壓裂作業參數(泵送率、泵送容量、破裂壓力等)和生產數。
四是隨著時間和預算的許可,電纜測井、巖心和有關巖心的實驗室測量。
五是任何干涉數據顯示井之間的信息。
在未來的5~10年中,地震行業將會定期評估時距和關于疊前偏移深度數據振幅的方位。疊前偏移深度是行業最強大和最敏感的成像技術,方位角疊前深度偏移還增加了顯示相同位置斷裂的優勢,無論震源方位如何,此時的速度模型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