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廠關鍵部位防腐材料思考及解決方案
作為石油消耗國,中國石油的來源組成之一是來自中東地區的進口,另外一方面來源于本地油田的開采。由于,近年來中國本地一些老油田開采處于中后期階段,原油質量逐漸下降,出現含硫更高,餾分更重、總酸值高的現象。而另一方面,中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含硫石油。因此,隨著原油產出量增加對于煉油裝備而言意味著面臨更為嚴峻的腐蝕挑戰。
腐蝕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難題,每年因腐蝕帶來的損失約占各國GDP的1-5%。200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腐蝕年損失約為5000億元人民幣,2011年,更是高達1.7萬億。而石油化工行業腐蝕損失約占其總產值的6%,高于其它行業1倍。全球每年因腐蝕而報廢的金屬設備和材料,相當于金屬年產量的20-40%,其中10%則因腐蝕散失掉,無法回收。
研究發現,引起煉油裝備腐蝕的主要介質來源有:
l 原油中存在的腐蝕介質
l 運輸和生產中加入的助劑
l 煉制過程生成的腐蝕介質
l 因油田三次采油技術的應用而加入的大量腐蝕性助劑。
這些介質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加劇了煉油設備所處環境的復雜性。
一:煉油廠面臨的主要腐蝕威脅
環烷酸、硫化物、氯化物、氮化物、鹽酸、連多硫酸及氧、重金屬等,是煉油廠主要腐蝕介質。它們在露點溫度下、高溫、水或催化作用下發生反應,對設備產生嚴重腐蝕。一般而言,鹽酸的形成,會產生露點腐蝕,氯化物則產生點蝕,氯化銨造成垢下腐蝕。鹽酸和硫化氫的相互促進又造成了設備的腐蝕,對原油的蒸餾、加氫處理及催化重整等裝置產生嚴重威脅。
大多數原油的環烷酸含量超過90%。環烷酸在220°C(428°F)不腐蝕,270-280°C(518-536°F)時腐蝕性最大,超過280°C(536°F),腐蝕性下降,350°C(662°F)腐蝕速率再度迅速上升,400°C(752°F)以上不出現腐蝕現象。而且,環烷酸在高溫無水環境中,腐蝕最激烈。而在硫化物中,二氧化硫的腐蝕性最強,并且隨溫度的變化腐蝕性有所不同。當溫度低于120°C(248°F)時,硫化物未分解,但如果在露點溫度下或含水時,則形成H2S-H20型腐蝕,溫度介于240~340°C(464-644°F)時,生成H2S,開始腐蝕設備,并隨溫度升高而加劇,當溫度位于420~430°C(788-806°F)時,腐蝕達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