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澀,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以南60多公里的一個小鎮,是中緬天然氣管道曼德勒分輸站所在地。《環球時報》記者最近一路采訪來到了這里。記者看到,分輸站內,黃色的管道、銀色的閥門、藍色的機房,整潔而有序。附近居民告訴記者:“管道建設幾年來,大家都盼著早日通氣、早日分輸,有了天然氣,不僅可以做飯、發電,工廠的機器也可以開動。”
12月7日上午10時30分,技術人員輕輕按下控制平臺上的按鈕,打開分輸閥,來自緬甸西海岸的天然氣通過數百公里的管道輸送到曼德勒分輸站,又從這里分輸緬甸天然氣管網。《環球時報》記者驅車前往十幾公里外的接收門站——緬甸油氣公司皎澀天然氣站,不遠的路程卻花了40分鐘,土路坑坑洼洼,揚塵幾乎遮蔽我們的視線。由于正值節日,不少小貨車拉著滿車信徒駛向寺廟。路上還經過一個不小的工業園區,但圍墻低矮,野草叢生,顯示出這里的蕭條。
在皎澀天然氣站,記者看到更多等待的人群,他們焦急而又喜悅。站長盛敏告訴記者,天然氣站建于2001年,天然氣主要來自西部仁安羌附近的老氣田,量少,氣壓不穩定,每天供應量只有400萬立方英尺(約合11萬立方米),不遠處的工業區僅水泥廠、自行車廠、襯衣廠幾家能用上,“從今天起,中緬天然氣管道每天給當地分輸200萬立方英尺。”《環球時報》記者隨后來到工業園準備開工的玻璃廠,副廠長丹盛對記者說,這是緬甸唯一的玻璃廠,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先進設備,煉爐就價值600萬美元,“以前沒有動力,投產一直擱置,看著這么貴重的設備不能生產,我們都很心酸。今天中緬天然氣管道開始向曼德勒分輸后,我們定于27日就開工,全廠400多工人都在等著這一天”。
負責中緬油氣管道境外段運營的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油氣調控中心主任袁運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管道每天向國內輸氣560萬立方米,為促進緬甸的經濟,從輸氣第一天起就開始向當地下載分輸,皎漂每天下載1.4萬立方米,2015年將翻20倍,曼德勒、仁安羌、當達等地都將進行分輸。”在最早下載天然氣的皎漂縣,當地生活已經發生變化。在一個擺著冰箱、空調、電話的商店里,店主吳汕說,“天然氣供電之后,不僅各家都能用上,而且 35緬幣(1元人民幣約合162緬幣)的電價只是以前柴油發電的1/10,買電器的越來越多,店里的銷售每月增長兩成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約 800公里的中緬天然氣管道緬甸段在4個場站預留有分輸口,將通過管道把沿海的天然氣輸送到內陸地區。緬甸工商協會秘書長凱凱內對記者說,預計未來20 年,緬甸年均經濟增長將達到7%-8%,而油氣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皎漂縣縣長吳覺度梭說,“有了充足的天然氣,我們將建設50兆瓦的天然氣發電廠,有了電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工廠才能運轉,中緬油氣管道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在緬甸,還有很多和皎漂一樣的地方,都在等著天然氣分輸。”(本報赴緬甸特派記者 孫廣勇 于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