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沒有自己獨特方言的城市,因為締造這個城市的是煤礦企業和它的數萬建設者。烏海寓意“烏金之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煤炭開采,資源逐日減少,烏海成為全國24個資源趨于枯竭的地級行政區之一。
現狀
資源浪費且占用、污染土地
烏海市海勃灣區,通往平溝煤礦的土路上鋪滿了厚厚的粉煤,車輛從顛簸的道路上駛過,揚起長逾百米的黑色煙塵。
盡管對大量堆積的煤矸石早有耳聞,但記者依然被車窗外的景象震撼了:巨大的煤矸石堆并非孤立的一座,而是如林立的山峰般連成一片。
站在一座煤矸石山頂上向四周望去,煤矸石堆上的著火點數不勝數,在太陽的照射下冒出一縷縷青白色的煙。
“太可惜了……”內蒙古京海煤矸石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戚峰一直在無奈地念叨著,“這么好的資源就這樣白白自燃掉實在太可惜了!”
煤矸石是一種與煤層伴生的含碳量較低、比煤堅硬的黑灰色巖石。由于發熱量低,以往在采煤和洗煤過程中分離出的煤矸石都被當作固體廢物堆棄。
自1958年以來,烏海在煤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約5億噸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熱值煤。“經過50多年的堆積,1億噸低熱值煤在放置過程中被白白消耗,剩下4億噸中煤和煤矸石,占地面積達27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積的4.7%。而且累積量還在逐年增加。如果棄之不用,又是對資源的白白浪費。”烏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李濤說。
近年來,烏海市逐步成為區域內煤炭交易和深加工基地,除本地開采外,每年還有大量周邊及蒙古國入境焦煤流入。據估算,“十二五”期間,這些煤炭資源入洗加工后,每年產生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熱值煤約2500萬噸。若不加以利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低熱值煤累計積存量將達5億多噸。
目前,烏海市僅有的兩家低熱值煤發電企業每年共消耗煤矸石約300萬噸。但每年新產生的煤矸石達2500萬噸,煤矸石消耗量僅占產生量的12%。加上4億噸的存量,當地的煤矸石越堆越多,對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
“特別是對大氣、水體、土地等環境因素造成極大的破壞。”李濤告訴記者,“露天堆放自燃后,釋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硫為主的有害氣體,同時產生揚塵和粉塵。其中的有毒重金屬元素還可能通過雨水淋溶進入地表水或滲入淺層地下水。”
對策
能否建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資源越來越緊缺,曾經在人們眼中一無是處、被隨意丟棄的中煤和煤矸石,也逐漸成為一種寶貴的可利用資源。”烏海市委書記侯鳳岐表示,利用好中煤和煤矸石,對于解決烏海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電力缺口、城市熱源點不足、節能減排壓力和產業工人就業壓力等問題至關重要。“目前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建設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
烏海市發改委測算,到“十二五”末,烏海市煤炭洗選加工產生的中煤、煤矸石,足可支撐1500萬千瓦裝機煤矸石發電廠運轉30年。而目前,烏海低熱值煤發電裝機僅有100萬千瓦。
同時,近年來,烏海市實施以棚戶區、沉陷區搬遷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大批礦區居民搬遷到市區,使城市供熱面積劇增。預計到2015年供熱缺口將達到約3800萬平方米。“建設煤矸石熱電聯產機組,既能以較低的成本解決供熱缺口,又可改善鍋爐供熱存在消耗高、污染重等問題,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李濤說。
此外,烏海及周邊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焦化、聚氯乙烯生產加工基地。按照規劃,“十二五”期末,烏海及周邊地區焦炭(1355, 10.00, 0.74%)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PVC(6345, 15.00, 0.24%)產能達到500萬噸,需新建總裝機容量為200萬—300萬千瓦的煤矸石、熱電聯產發電機組才能保障產業轉型中的電力需求。
“如果中煤、煤矸石得到充分利用,還可有效降低萬元GDP煤耗。”李濤說,通過發展煤矸石循環型產業,烏海煤焦化工產業鏈GDP能耗指標將由2010年的5.66噸標煤/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4.28噸標煤/萬元,降幅約24.3%。
困局
產業政策可否更加差異化
盡管國家鼓勵發展低熱值煤發電產業,但目前內蒙古的低熱值煤仍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由于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滯后,使內蒙古“窩電的煩惱”和南方部分地區“缺電的困擾”并存。在此情況下,內蒙古的電力項目立項也遇到瓶頸,能源輸出只能以煤炭外送為主。低熱值煤就地轉化發電外送,“煤從空中走”的口號成為一種奢望。
“如果能引入自由的市場競爭,那么用成本低廉的煤矸石發電將發揮優勢,還能夠促進后續產業鏈的形成。”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敖其爾說,“在全國范圍內比較,烏海的情況也是十分特殊的。針對這種特殊情況,國家還應該出臺差異化的產業政策。隨著發展,煤炭未來的身份將從以往單純的燃料轉變為燃料和原料并舉,未來一定有一部分煤炭作為原料代替石油。如果把優質的煤炭一把火燒掉,是對優質資源的極大浪費。比較而言,盡可能用煤矸石這樣的低熱值煤發電是對優質資源的保護,這還需要國家在這樣的項目上有一定的政策傾斜。”
別讓助力源成了絆腳石(記者手記)
優先使用劣質資源有百利而無一害,可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提到加大煤矸石利用時說得最多的一個字是“難”。為什么難?因為“一刀切”的產業政策讓原本可以大有作為的一批電力項目集體遭遇“難產”,原本應為低熱值煤就地轉化發展提供助力的電外送成為瓶頸。
定政策、批項目,如何綜合考慮地方實際,權衡考量各方面利弊,瞄準科學發展的目標,為發展制定一條有特色的生態文明之路,也許需要讓過去“不近人情”“一刀切”的政策也凸顯一點“差異化”的多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