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地質師。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擁有逾25年的工作經驗。
曾任長慶石油勘探局開發處主任工程師、副處長、處長等職,1999年9月起任長慶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2003年1月任長慶油田分公司總經理,2008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8年5月起被聘任為股份公司總地質師。
9月1日10:58,國家監察部宣布,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蔣潔敏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這是一周內第五位石油系統遭調查的官員,也是十八大后首個受調查的中央委員。
“太突然了,”有退休的石油央企高管對本報記者稱:“雖然此前王永春等遭調查已有警示,但蔣突然遭調查意味著整個調查升級了”。
半年前,蔣還是中石油集團內部“一言九鼎”的董事長,之后他成為國資委主任,脫離了石油系統,“很多人都認為他安全著陸了,然而,蔣還是因石油系統的制度缺失而倒下——蔣只是個凡人,他同樣經不起沒有監督的權力誘惑。”上述石油業高管說。
該高管指出,石油系統內部組織體系復雜,層級過多,且每一層級“一把手”的權力過大是導致蔣潔敏、王永春、李華林、冉新權和王道富等由石油戰線上的“英雄”變為“貪腐嫌犯”的根本原因。
一位知情者透露,蔣遭調查既有“對下屬任用不當”等原因,也有“經濟問題”,“目前還在調查過程中,因此一切要等到調查完成后才能下結論”;隨著調查的深入,不排除其他石油央企,甚至更高層級官員也會有人涉案,“這只是個小高潮”。“據我所知,除了這5個人外,還有一批中石油處級干部同時遭到調查”。
至記者截稿,中紀委、監察部等相關部門均未回應采訪要求。
與長慶油田的牽絆
上述知情者稱,8月31日傍晚蔣潔敏被中紀委帶走,“此前已遭調查的王道富在交代問題時供出了蔣,王的供述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王道富,原中石油總地質師,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此前與王永春(大慶油田總經理)、冉新權(長慶油田總經理)、李華林(昆侖能源[-0.14%](00135.HK)董事長)被外界并稱為中石油“四大金剛”,8月27日王道富等被國資委紀委宣布涉嫌違紀遭調查。
1982年王道富在中石油長慶油田參加工作,歷任地質技術員、油田開發處處長等職務,2003年他以長慶油田黨委書記的身份接替原總經理胡文瑞,出任油田總經理。
當時上述那位石油央企高管就曾質問道:“胡文瑞憑低滲透油藏發現理論和蘇里格氣田最終成為工程院院士,你王道富憑什么做長慶油田總經理?”
彼時西氣東輸工程竣工在即,然而作為主要氣源地的長慶油田卻突然發現天然氣供應量無法保障,“號稱7000億立方米的蘇里格氣田處于有氣無法開采的 窘況”,石油系統上下均認為必須派出有力人士執掌長慶油田,才能確保天然氣的供應。但在上述那位石油央企高管看來,王道富并非最佳人選。
王道富上任后亦被舉報“貪腐”。“很多長慶油田職工舉報王道富牽涉進入以油井謀取私利的案件,要求中石油總部處理。” “現在看來,當時有人保了他,蔣潔敏可能牽涉其中。”有知情人士稱。
2008年王道富離開勘探開采一線,轉任中石油總地質師,負責勘探開發研究院管理。
然而,王道富的繼任者卻是爭議更大的冉新權,“正是在冉的手上,長慶油田的開發壽命被大大縮短;他竭澤而漁的開采模式,破壞了油田的正常開發”;更 重要的是,冉新權并不是依靠原有的中石油技術隊伍從事油氣田開發,而是將大量工程、油井開發轉包給私人,“國有利益被源源不斷地輸給那些與冉新權等有關的 私人了”,有長慶油田職工稱。
據他介紹,自2008年冉新權接管長慶油田以來,長慶油田員工以匿名、署名方式遞交的舉報信從未間斷,然而“由于上面有人,冉新權反而步步高 [-1.29% 資金 研報]升”。他坦言,冉新權的保護傘是不是蔣潔敏,他并沒有證據,“冉新權升官的官方理由是長慶油田已成為中國產量最大的油氣田,并有望創造新的歷史記錄。”
功過蔣潔敏
蔣潔敏是中石油上市的功臣,也是中國石油[-2.20% 資金 研報]走出去過程中最主要的決策者,然而蔣也是中石油窩案的罪魁禍首之一。
1970年代,蔣潔敏進入勝利油田,并從技術工人一步步成長為勝利油田管理局副局長。“但蔣總真正進入中石油決策層視野是在青海油田,成為中石油‘一把手’的接班人更是在中石油完成上市后”, 有長期在蔣潔敏身邊工作的人士透露。
1994年,蔣潔敏出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長。“當時的青海油田早已進入油田開發的成熟期,油田產量每況愈下”。為了提升油田效益,蔣主持開發了臺 南、澀北一號、澀北二號三個氣田,從而使青海油田天然氣資源儲備量從原來的幾百億立方米一舉躍升至5000億立方米,成為繼四川氣田、長慶氣田和新疆迪那 氣田之后的國內第四大氣田。
1998年,國務院對整個石油行業進行重組,中石油不但納入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煉油化工企業,甚至還有大批原來歸屬地方商委管轄的石油銷售公司也被“上劃”進入了央企中石油;同時,國務院相關方面提出,中石油應于2000年前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海外上市。
“面對這樣一個300萬員工、包含上中下游多個板塊的龐然大物,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準備進程的繁雜難以言表,但作為籌備組長的蔣還是按時完成了任務”,一位蔣潔敏身邊工作人員說。
這位工作人員認為,這就是石油系統軍人作風的最重要體現,執行命令“不打折扣”。然而,正是這種作風,為今日中石油的窘境埋下了禍根。
2004年,因重慶開縣井噴事故,原中石油股份公司董事長馬富才黯然去職,董事長之職由副總經理陳耕接替,而作為儲備人才的蔣潔敏也從青海省常務副省長迅速調回中石油,出任股份公司總裁,并于2007年出任中石油“一把手”。
“當時中央和國務院高層對國內石油產量十分重視,并將石油供應安全提到了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因此蔣面對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保證國內穩產和海外的油氣權益開拓。”他說。
為此,中石油內部每年都會召集下屬油田公司簽署包括當年產量在內的一系列責任書;與此同時,集團也會給予下屬企業負責人充分的授權。
于是,類似人們熟知的、地方政府的“跑部錢進”每年也會在中石油總部上演。“為了每年的生產預算,下屬公司會早早的向總部提交項目報告、預算計劃, 并派出專人負責跑項目、落實計劃。一旦項目獲得批準,總部會直接將大筆預算完全劃撥到這些下屬企業帳上,至于如何支配,總部的監督作用其實就已經很微弱 了,”一位石油央企高管稱,“只要能夠達到承諾產量,下屬分公司負責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隨意支配采購和項目招標進程,甚至可以為特定投標方‘畫圈’設定 標的。”自此,冉新權等在長慶油田的所作所為不受制度監督和約束成為可能。
誰造就了缺失
十年前,中石油就曾獲得國內某行業協會頒發的企業管理大獎,2009年在《巴菲特雜志》中國上市公司百強評選中,更榮獲“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獎”第一名。
然而,原中海油法律總顧問高志凱博士撰文指出,在整個中國石油系統內,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十分嚴重的——總公司對油田等下屬企業只有產量、成本等量化指標,但內部的監督、核查制度卻形同虛設,往往是“一把手”的意志決定了一切,對他更多是要求自律,沒有事前的稽核審查。
對此說法,包括前述石油央企高管在內的多位采訪對象均表示認同。
“我很尊敬老蔣,他是支撐中國石油工業的一名‘尖兵’,能力突出、事業心強,”那位石油央企高管坦言,“但是在沒有外部有效制約的前提下,期望自律 能夠完全約束他,是不可能的。”他指出,中石油內部管理層級太多,要求蔣潔敏事必躬親不可能做到,因此為達某種目標,他確實需要捏合一大批下屬,助其分管 旗下的子公司、孫公司、重孫公司等,而這個過程中,就必須要有授權、分權和監管的機制,“石油央企們這一課都沒有做好”。
他舉例說,在GE集團,韋爾奇可以提出耗資億萬的公司并購計劃,并對整個計劃的執行有重要的影響力;但是“他對公司的項目招標和物資采購沒有任何決 定權,甚至他沒有任何能力決定自己使用的鉛筆來自哪家供應商”;相反,中石油下屬公司的首腦不但可以不經過上級,隨意決定項目招標計劃的進程,甚至可以圈 定特定投標方。
更何況,過去十年中,國際油價高企,原油、油井都成為熱門的投資品種,“于是,在一些低產井上打主意,甚至將高產井人為的劃為低產井都成為油田高管們利益輸送的重要通道”,他坦言:“如何給油井定性,其是否能夠對外承包,完全是一把手說了算,相應的監管機制甚至還未在國內建立起來!”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蔣潔敏因個人的利益干預具體項目招投標進程,但是作為中石油的“一把手”,其影響力是巨大的,“他把官帽給誰,誰就得聽話,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上述石油高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