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運行技術中心,偌大的云平臺顯示屏上,只要一點鼠標,就可以看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聯合動力機組運行情況;一旦出現問題,馬上可以在線進行專家會診,現場服務人員迅速解決問題,響應速度不會超過幾分鐘—這是聯合動力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單純的制造業隨著競爭加劇利潤已經越來越薄,而制造服務業的擴展可以有效延伸產業鏈,實現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隨著國內風機產能的不斷擴大,提供風機增值服務并由此帶動行業技術創新已經成為風電企業的共同選擇。”國電科環集團董事長陽光表示。
據了解,一臺風電機組擁有20年使用壽命,有效而專業的維護不僅是風機穩定運行的保障,而且同時也能提高3%-5%的設備利用率。從單一的設備制造商到提供系統化產品解決方案的服務供應商,作為國電集團公司麾下從事風電設備制造的新能源企業,聯合動力正醞釀一場成為風電領域“全能選手”的轉型。用聯合動力人的話說就是,“從風機第一個零件誕生,到整機服役退休,全部過程我來操心”。
“最大的挑戰是在4700米的超高海拔還要爬80米高的塔筒,維護難度較大。”來自聯合動力下屬運維服務公司的李均森剛從西藏那曲風場完成風電調試回來,他和他的同事們守護著300億元風電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這支1000余人的專業化服務隊伍,承擔安裝調試和服務的項目超過 200個,風機吊裝超過5700臺,并網運行機組超過5300臺,服務運維總風電裝機容量超過800萬千瓦,“我們算過,如果將我們調試過的每一臺風機連在一起,總長將有近40萬米,僅巡查一遍,就相當于攀登珠穆朗瑪峰45次。”
由于我國風場分布區域廣泛,聯合動力制定了由經度、緯度、海拔、時間、能量轉換組成的“五維空間”個性化服務戰略體系,提出“24小時內制定解決方案,48小時內完成故障處理,72小時故障閉環”,實現風電運營效益最大化。借助自主開發的“云平臺”系統,聯合動力技術專家實現了對風電機組運行情況的遠程診斷和日常維護指導,突破了傳統風電場運行管理模式,實現了風電場智能調度和自動化控制,大大降低了風場運營成本。
聯合動力提供全過程服務的底氣來自其強大的風電技術研發能力。低風速、高海拔、海上氣候變化……風機的特殊化需求越來越多,聯合動力開始致力于為風電運營商提供“私人定制”一攬子服務。針對高海拔地區氣壓低、日照強、雷暴多、溫差大等特殊地理環境,聯合動力對風機的冷卻系統、葉片翼型等進行定制化設計,推出超高海拔機型。2014年4月,西藏那曲風場首批5臺1.5兆瓦超高海拔風電機組全部并網發電,巍然屹立于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實現了西藏高原大型風電設備“零”的突破,風電自此覆蓋了我國各個省區。
截至目前,聯合動力已經為近180個風電運營商提供風電解決方案,所有運行項目已累計貢獻超過4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接近于北京市2013年全年社會總用電量的一半;與燃煤電廠相比,這一發電量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近1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4000萬噸。(本報記者 溫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