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要深化油氣勘查開采、進出口管理、管網運營、生產加工、產品定價體制改革和國有油氣企業改革。但在眾多業界資深人士看來,此次油氣改革最大的亮點在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引入更充分、廣泛的競爭,民企將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
混改浪潮疊加監管趨嚴,有望帶來油氣產業鏈新的變革。
3年,數次修訂,“油氣改革”終于塵埃落定。日前,新華社發布通稿,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正式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我國首個油氣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意見》明確了此次深化油氣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中國油氣改革自此揭開序幕。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石油、天然氣等領域改革以來,油氣改革便被提上日程。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天然氣勘查開采一直被“三桶油”壟斷。據中國電力報此前報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固定資產投資為2331億元,同比下降31.9%。同期該領域民間投資僅為240億元,剛剛達到全部投資的10%。
也因此,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是通稿傳達的油氣領域體制改革的鮮明信息。其中,《意見》列出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并有序放開油氣勘查開采體制。具體來看,《意見》明確,在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允許符合準入要求并獲得資質的市場主體參與常規油氣勘查開采,逐步形成以大型國有油氣公司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勘查開采體系。
油氣管網的改革是另一大市場關注點。《意見》提出,分步推進國有大型油氣企業干線管道獨立,實現管輸和銷售分開,完善油氣管網公平接入機制,油氣干線管道、省內和省際管網均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梢灶A見的是,管網獨立有利于民營企業發揮市場化優勢,進口更多具有價格優勢的天然氣。
但投資主體的放開,并不意味著準入門檻的降低。反之,《意見》強調,
油氣勘探開采領域要建立區塊退出機制,加強安全、環保等資質管理,一切勘探開采行為要建立在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天然氣方面,加快下游市場開發培育力度,促進天然氣配售環節公平競爭。同時,天然氣點供的新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把燃氣公司的特許經營權打開了口子,提升了分銷商的競爭性。
一場油氣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呼之欲出。油氣改革方案的落地,有望進一步打破行政壟斷,結合油氣改革方案出臺的大政策背景,不僅對上中下游分別進行了橫向整合,還試圖讓整個產業鏈縱向整合。誠如油氣改革將完成油氣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市場化再造,上游油服受益于民資準入,中游管網建造企業受益于管網獨立預期,下游銷售板塊混改預期強,也正因此,混改的內容有望超市場預期。
而彼此呼應的油氣產業鏈有序向市場開放之后,預計到改革成熟期,至少將有上萬億元社會資本被拉動。盡管目前相關的配套文件正在制定中,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改革不太可能大幅改變國有石油企業的競爭格局,至少未來兩到三年如此,國有企業將繼續主導勘查開采,原油進口管理趨緊,油氣管網改革任重道遠。但不否否認的是,改革已經開始,好戲即將上演。